当前位置: 首页>>思想引领>>正文

【“00后”话百年】 | 五四运动与广西青年的觉醒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2-04-30

“喜迎二十大、永远跟党走、奋进新征程”。大家好,这里是广西大学“00后”话百年系列微团课,我是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学生李航,本期“00后”话百年系列微团课,由我来为大家讲述“五四运动与广西青年的觉醒”。


五四运动,如惊雷般劈开旧中国的如磐铁幕,以前所未有的历史姿态,唤醒了亿万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。


1919年5月4日,来自北京大学等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,冲破反动军警的层层阻挠,在天安门前云集,高呼“外争主权,内诛国贼”、“誓死力争,还我青岛”等口号,为拯救民族危亡奔走呐喊,为振兴中华挥洒热血。无数有志青年以匡扶天下为己任,唤起了沉沦已久的民族精神,展示出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。




这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,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,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,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,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,中国青年从此以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。


那么,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运动中,广西青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?


广西五四运动是全国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当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,广西的壮族、苗族、瑶族等各民族的学生和工人、市民纷纷举行游行示威集会,罢工罢课,声援北京大学的学生和上海工人组织。各地学生也成立了多个联合救国团,有组织地开展起爱国主义运动。



联合才有力量,团结才能救国。1919年7月初,在京沪学联的指导下,广西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在梧州举行,广西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,统一了全省学生爱国组织。随后,广西学联组织各地学联大张旗鼓地开展“抵制日货、提倡国货”的行动,举办“国货劝销场”、“振兴国货会”等活动,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积极性,也促进了广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。



随着五四运动在广西的深入开展,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想也如春风一般,开始在广西传播。各地学联编辑、出版的进步刊物,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如广西学联创办《救国晨报》,桂林学联出版《三日刊》、《周报》,南宁学联出版《爱国报》等等,马克思主义逐渐在广西进步青年的心中生根发芽。


黄日葵是广西最早的共产党员。他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,在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指引下,积极参加五四运动的筹备和发动工作,不仅成为一名五四运动的骨干和闯将,更是“布尔什维克的仰慕者”和传播者。他参加发起我国最早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“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”,积极筹资购买马克思主义书籍,成立“亢慕义斋”读书室,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。他在广西青年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,对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早期传播作出了较大贡献。



广西农民运动先驱韦拔群,被毛泽东主席称赞“读了半本马列主义,红了半个中国”。五四运动时期韦拔群虽羁留重庆担任黔军参谋,但他常与进步青年军官一起,秘密学习《新青年》《每周评论》等进步刊物,并寄回家乡东兰县,使革命新思想开始在偏僻壮乡传播,而后韦拔群开办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(加图片素材), 成为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,将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。



五四运动的斗争实践,孕育了一批广西早期的先进革命青年,他们中,有的成长为广西早期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和大革命骨干,如谭寿林(1925年12月任首届中共梧州地委书记)、陈勉恕(1926年任首届中共南宁地委书记)、朱锡昂(1925年任中共玉林县支部书记,1928年任中共广西特委书记)等;有的则参加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,成为革命根据地主要骨干,如韦拔群(红七军第三纵队司令)、雷经天(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)、黄一平(中共红七军前委委员、十九师五十五团政治指导员)等。广西青年在革命斗争中不断磨炼成长,崭露锋芒。




经过五四精神的洗礼,广西青年开启了新的觉醒。这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不仅启迪了广西青年,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。虽地处边陲,但广西的进步青年们也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真理, 积极学习和宣传革命理论。他们的觉醒,为广西建立中共地方组织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干部基础,成为日后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。



今年,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,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。”回首往昔,五四烽火指引着一代代进步青年,以挽救民族危亡、振兴中华为己任,汇聚成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洪流。展望未来,吾辈青年当踔厉奋发、笃行不怠,把个人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,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。


本期《“00后”话百年》系列微团课到这里就结束了,我们下期不见不散,再见!


联系电话:0771-3238130    邮箱:gxugqt@163.com     地址:大学东路100号
技术:zhangchenghui     版权所有:广西大学